一句话就能让屠呦呦获诺奖,两位母亲补齐一个秘方以治愈民族痼疾?70、80后的独一代生了00、10后的独二代,中国式育儿焦虑便像传染病菌似的在新手父母群中扩散开来。从怀孕、生产,到上幼儿园、上小学,看起来再普通不过的育儿链条在如今社会竟变得硝烟弥漫,“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是一道魔咒,让很多新手父母惶惶不能终日。 周末的萌宝生日会上,邻居们都带着宝宝来参加了,一群妈妈坐在一起相互交流着最近的“收获”,轩妈摆出一副权威的模样:“我们家轩轩最后还是报了学府路的那个特级早教班,啧啧,心一狠花了2万大洋,不过真的值!24k纯洋籍老师,上课用的是24k纯地道英文。”她的表情仿佛已经看到了20年以后儿子轩轩迎娶白富美、出任CEO、走上人生巅峰的画面,说服力掷地有声,围观宝妈心痒痒恨不得马上也去那个早教机构甩出自己的信用卡。
隔壁家的囡囡妈曾一副焦虑的目光看着我说:“囡囡的书已经堆满了整个书架,可双十一我没买别的,全是英文书。你不知道,隔壁王姐家孩子才五岁现在已经学会了英文的自然拼读,我们家囡囡怎么连个发音都还读不好,我总觉得我们家的书就是比别家的孩子少一两本。” 这些焦虑都只是冰山一隅。 随着对外开放的进一步加大,外来文化逐渐进入了我们生活的各个领域,文化间的交流似乎变成了文化替代,这说明我们的生活潜在地存在着殖民现象,这是一种隐性的文化殖民。 请看在一所幼儿园发生的一段对话。某幼儿园中班正在进行“我喜欢什么”的主题活动。“小朋友们,谁能告诉老师你最喜欢什么?”老师轻柔的话音未落,孩子们就争着“汇报“起来:“我最喜欢吃麦当劳、肯德基!”“我喜欢穿米奇、艾莎!”“我喜欢芭比娃娃,柯南!” 当儿童的兴趣被引导至非民族的产品时,幼儿园的区角活动也就必然会引进这些来自异域文化的内容,所以不少幼儿园区角有了“肯德基”或“麦当劳”。在此基础上,还有人试图把这种麦当劳文化引进幼儿园教材。如某出版社和音像公司出版发行的《幼儿英语》第五册课本(供幼儿园大班使用)有四个单元,“麦当劳”即是其中的第二个单元。可以预见我国幼儿园教材会有更多反映西方生活的教育内容,而这些具有西方特色的内容通常都隐含着西方的价值观,儿童由此会在不知不觉中受到西方价值观的影响。 当今中国主流的幼儿教育理论单纯地全盘反对中国传统教育,而对西方的探究式学习顶礼膜拜,其不当之处显而易见。 对于“崇洋媚外”这句批评很多人不服气,他们反驳道:“我们只是在追求更为优秀的东西,谁优秀我们崇谁,谁优秀我们媚谁。”当今中国学前教育领域存在的“优”与“劣”的区别,很大一部分研究者与实践者在潜意识中简单地把“西方的”称之为“优”,而把“中国的”称之为劣,这必然会造成中国传统文化价值观的流失。诚然,国外有很多优秀的教育理念,但适合国人与否我不敢妄言。 形式上的西方倾向还是容易辨别的,但若涉及到价值取向就不那么容易了,特别是当具有传统文化色彩的教育内容与教育方式逐渐被弱化后,体现西方价值取向的学习内容与学习方式往往十分隐蔽,不容易被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察觉。 在中国传统文化里,重亲情历来胜过重友情,并十分强调尊师重教。然而,现行幼儿园课程的价值观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观已经有了很大的不同。有研究者对5 个省市的幼儿园课程文本进行了分析,发现现行的幼儿园课程西方化倾向比较明显,存在着明显的个人至上主义,并要求儿童学会分享友情与表达情感,这与中国传统教育强调朋友之间互相帮助、互相依赖的理念,以及中国几千年来形成的含蓄、内敛的国民性形成了极大的反差,传统的集体主义精神有所失落。 中国是不是就没有幼儿教育的理念呢?我知道的是,早在春秋时期,孔母教子、孟母三迁的故事就向我们展示了古人的育儿智慧:孔子幼年丧父,为了让孔子获得一个好的学习环境,母亲颜徵在把家从邹城这样的一个落后的地方搬到了曲阜,当时有着中国最好的“图书馆”。同时,孔子的母亲还是一个非常注重兴趣开发的人。她深谙孩子学习的最好导师在于兴趣,便用游戏激发小孔子的兴趣。当时孔家离鲁国的宗庙很近,每当宗庙举行祭祀的时候,颜徵在都要带上年幼的孔子前去观看。天长日久之后,很自然的,年幼的孔子就把这些神圣的祭祀仪式的程序和祭祀仪式所用的礼器都烂熟于心了。孔母还给儿子买了礼器当做玩具,让儿子玩。年幼的孔子便常常邀来邻家的孩子们演练他在宗庙里看到的全套祭祀礼仪,就像有的孩子在一起玩“过家家”。 “玩”着“玩”着,一不留神孔老师就成了礼仪方面的专业人士。 动画片《孔子》中孔子与兰花仙子 而孟母三迁、子不学断机杼的故事相信大家都耳熟能详,孟母三迁其目的也是为了给孩子选择一个良好的模仿环境。法国的罗伯特·欧文说:“人是环境的产物”,环境对人的影响是巨大的。一个人降落到这个世界上开始,便受到原生家庭、学校环境、社会环境、文化环境等的影响。春秋时期墨家创始人墨子看到有人在染丝,忍不住慨叹:“白色的丝进入青色的染缸,则成为青色;进入黄色的染缸,则成为黄色。”正如幼儿。每个幼儿来到这个世界上,都如一张白纸,这张白纸进入到了一个家庭系统、社会环境里,犹如进入一个染缸,都会不由自主地被环境所影响,所浸染。孟母正是在努力地为他的孩子选择一个合适的染缸。 正是在这些正确的教育理念浸润下成长的孔子和孟子最后分别创立和发扬了中国儒家文化。并不是自吹自擂,四大文明古国文明中,只有中华文明绵延五千年未中断,而其他文明在历史长河中因为外族入侵而相继失去传承。中国虽也多次被蒙古族、满族等入侵,儒家文化以其包容性同化外族,促进多民族融合,中华文明得以流传。谁敢说这样经得起时间考验的文明和教育理念不够优秀? 往细里看,孔子几千年前就提出的“因材施教”更是优秀教育理念的典范。而国外的某些教育理念一味追求的自由、放任并不一定适合每一个孩子。所以年轻家长们的焦虑小到要不要买一个进口玩具大到要不要入学一个外籍早教中心,就显得不那么必要了。何不回到最初的选择,到我们老祖宗那里去寻找智慧。 得到同样一部绝世武功秘籍,修习了正确内功心法的郭靖练成了九阴真经,而一知半解的梅超风却练出了九阴白骨爪。金庸的武侠世界中流传着一条不变的真理——欲速则不达。同样地,教育这条道路上,无根的浮萍最后只能迷失在文化的荒漠里。 90年代,有一个叫王庆根的奥林匹克竞赛冠军被保送到南京大学,后又被美国斯坦福大学录取,很多人认为他成功了,他的母校甚至以他的名字命名了一栋教学楼。但是硕士毕业以后,他认为他的专业在美国不吃香,所以改学IT,IT学了两年觉得不适合,2012年跳楼自杀。 王庆根 无独有偶,重点大学的大学生马加爵残杀室友、钢琴十级的药家鑫怒捅年轻妈妈、百年名校的研究生林森浩投毒……这些原本应是高学历高素质的人群代表,最终还是走上了不归路,教育的急功近利是把可怕的利刀。婴儿降生于世,纯白无暇,从最初的模仿开始他习得了动作、语言、行为,如果在其幼年时期只是一味灌输所谓的知识和技能,忽略了性格的养正,再多的才艺和技能又如何? 中国古人的童蒙教育注重对幼童行为和规矩的训练,一言一行皆有定则。遵循的是礼仪,体现的是仁义。古人的童蒙之学,通过美好行为的训练,培养幼儿良好的天性。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在幼儿时期言行举止遵循规则,进退有度,轻重合宜,合乎道德,长大成人后遇到相同的情境,就会不假思虑、自然而然地表现出进退有度,轻重合宜,随心所欲而不逾矩;相反,如果幼儿时期,行为不当,进退无度,轻重失宜,长大成人后遇到相同的情境,就会不假思虑、自然而然地表现出进退无度,轻重失宜,即便想合乎道德礼仪,却往往败于第一反应。就像药家鑫的供词里说的,他的成长道路上没有污点,成绩优异、得到过各种荣誉,但那一念他无法克制自己,拿起刀捅向了无辜的人。这样的第一反应不过几秒钟的时间,然而也就是这几秒钟改变了两个人及两个家庭的命运。 梅超风们,哦不,我是说那些一味追求教育西化的家长们总会提出质疑——古代的教育理念放到如今高速发展的现代化社会难道还有可取之处吗?因受东晋葛洪《肘后备急方》启发,成功提取出青蒿素,获得诺贝尔生理医学奖的女科学家屠呦呦甩了他们一个耳光,证明了中国的伟大智慧来源于古代。这种智慧永远不会过时,我们要做的只是完成古代优秀文化的现代化创设,下面就是见证奇迹的时刻。 华东师范大学学前教育专业朱家雄教授曾有句名言:“中国的幼儿园课程不应按照某些西方人的价值取向,去做好他们倡导的事情,而应更多地考虑中国人该做些什么。” 有些人确实默默地这么做了。 自2009年起,中国教育学会学前教育专业委员会协助深圳儿童性格养正研究中心历经近8年时间,完成了早期教育本土化的研究课题,整合我国传统文化资源进行儿童性格涵养教育,创设了“儿童性格涵养教学法”。 这一创设,近日在《中国教育报》头版进行了刊登报道,这也是《中国教育报》自创刊以来,首次全版报道一个幼儿教学法。而早在2016年11月央视新闻、凤凰卫视等官方媒体也对“儿童性格涵养教学法”进行了系列的报道。 《中国教育报》头版报道“儿童性格涵养教学法”
凤凰卫视对“儿童性格涵养教学法”通过专家评审的报道 赵人说赵语,楚人说楚语,周天子所在都城洛邑的人说雅言,这与他的生活环境密不可分。文化从来就不是遗世而独立的,它从产生伊始便与群体的生活建立了深刻的联系。显然,在中华这片土地上绵延千年的传统文化,已经成为每个中国人生来便具有的精神文化基因,以绵绵细雨,润物无声的方式,浸染着中华民族。原来自己的才是最合适的。 觉醒吧,我们寻寻觅觅的教育秘方其实就在我们自己的口袋里,请不要把它当成废纸扔进垃圾桶中。受到孔母孟母两位母亲的启发创设的性格涵养教学法中,我们将老祖宗的东西现代化、系统化,这也就是为什么这套教学法能迅速得到公众及教育界专家的认可。结合了现代化文明的儒学文化给了教育一个新的可能,这是孔母和孟母的智慧,也是屠呦呦的智慧;是老祖宗的智慧,更是我们的智慧。比起一夜白头的那份焦虑,找到合适中国孩子的教育方式不是更好吗?
文章分类:
新闻动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