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讲堂|周念丽:树立中国学前教育的文化自信

导语

伴随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的全球化进程,拥有文化自信,就是对自己身份认同的最好体现。日前,继两办要求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贯穿国民教育始终”以来,教育部又进一步明确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幼教培训的重要内容,发布实施了《幼儿园新入职教师规范化培训实施指南》,文件指出:幼儿园新入职教师要有文化自信,要熟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等。有的年轻的幼儿园教师受西方文化的影响,往往表现为对西方文化比较追捧,对传统文化比较淡漠,忽视了传统文化中的瑰宝。“幼有所育,幼师先行”,唤醒幼儿教师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是在学前教育中培养民族文化自信的前提。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文明成果的根本创造力,是中华民族历史道德传承、文化思想、精神观念的总体,是中国五千年优秀文化的统领。文艺工作座谈会提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要结合新的时代、条件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和传承中国美学精神。


疏离了本土文化,教育很难获得持久的生命力。外来的优秀文化当然也是要吸收和借鉴的,只要有利于儿童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尽可以“拿来”,但我们自身的优秀传统文化资源也应受到足够重视。目前国际上流行的幼儿教育模式,基本上都能在国内幼儿教育机构中看到,但中国两千多年来的家风熏染的幼儿教育实践总结和积累的丰富经验,摸索出的许多幼儿成长和教育的规律,提出的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原则和方法,还有待在今天的教育实践中进行科学的创造性的转化和应用,这也正是文化传承发展的重要使命。


周念丽:树立中国学前教育的文化自信

作者:周念丽

640.jpeg

周念丽: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学前教育系教授、心理教研室主任,上海市教委信息中心特邀专家。


我之所以要谈这个话题,是源于当今学前教育的一些现象。


现象一:幼儿双语热

课程游戏化项目的推进,首先需要观念的转变,要有目标意识,项目的目标不只是环境改造,更核心的是《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的落实和儿童的发展。站在这个高度上,我们才能去检验和衡量自己的课程改革是否到位,环境创设是否到位,活动组织是否到位。


现象二:很多幼儿园彰显着欧美色彩

现在很多幼儿园彰显着欧美色彩。这些花样繁多的欧美色彩幼儿园反映了一个问题:我们现在正在自觉成为ABC(American-Born Chinese)。此外,现在的学前教育课程里,海外课程占主流。我在思考这个问题,若干年之后当我女儿有了孩子,孩子若问我:“姥姥,你是研究中国学前教育的,那你研究什么课程呢?”“我研究了一大堆外国名称。”“那你研究中国吗?”“宝宝,对不起,没有。”如果有这一天的话,我会成为历史的罪人。泱泱大国,难道就没有一点继承自己文化的意识吗?自从我假想这个情境后,我每天都觉得有一种迫切感,有一种时代的使命感在召唤。


在全球化快速发展的今天,我们的孩子有多少本土文化认同?几年前,我去大阪一个幼儿园。当时是三月份,所有的孩子都穿着小短裤,而我穿着厚厚的棉服还在发抖。园长告诉我,这里有个来自中国的小男孩,才来半年,问我要不要跟他说话?我说要啊。这个小男孩过来了,一百个不睬我。园长说他不愿意跟我说普通话,让我用日语跟他说。随后,他跟我说话了。那个时候,我的心猛地抽了一下。这个孩子才3岁多就知道在这里说中文没有自信,很自卑。


另外一件事是此前我在日本一家律师事务所做注册会计师。有一天我对老板说我接了两个电话。老板立刻说你怎么可以接电话?我说我为什么不能接电话?他说如果他的客户知道中国人在这里打工,会全走光的。我当时非常生气,老板平时以我是东京大学毕业生为傲,但现实却是如此。这两件事使我明白如果我们国家没有足够强大的话,我们在国际上都会受到被人歧视的待遇。


三年之后,我又经历了一件痛心的事情。当时,香港教育行政署请我去香港指导一个幼儿园做研究。园里老师告诉我这个孩子就是我们要研究的对象。我进去跟他说:“小朋友,你好。”这个孩子见我说话,第一反应是惊恐地一跳,往后退了几步。看他这个反应,我跟园长说请孩子妈妈过来。


他妈妈一见面就跟我说广东话。但我从她的口音判定她不是广东人。我问她能不能用家乡话跟我说话。她听了就流泪了,她说她到香港半年,从来没有敢在家里跟儿子说过家乡话。后来,我们见到了孩子奶奶。奶奶是香港人。那就意味着,如果说普通话就比别人低一等。


这个事情在我心里烙下很深的印记。如果在我们的学前教育课程中还一味地以西方为风向标,或许以后这些孩子提起自己中国人的姓都会感到难为情。学术应该有学术的含量,但是更应该有社会责任感。我们要警惕我们自愿成为学前教育的文化殖民。


确立中国文化教育自信迫在眉睫。

我们来看一下时代背景。近来,央视陆续播出了《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中国成语大会》《诗词大会》《经典咏流传》《国家宝藏》等节目;畅销书方面,《颜氏家训》《曾国藩家训》《梁启超家书》一度受到热捧,这些都是中国文化的结晶。


那么何为文化?何为文化自信?为什么要确立文化自信?如何确立?文化的“文”,甲骨文里是“鱼纹”的意思。“化”是渗透。文化是软实力,是一个民族的名片。国务院法制办公室强调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以及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和积极践行,并对其文化的生命力持有坚定信心。


为什么要确立中国文化教育自信呢?张雪门着眼于批判当时的学前教育效法、模仿西洋幼稚教育之流弊。我们可能把别人的自由完全没有任何约束地模仿过来了。陶行知批评“外国病”“花钱病”“富贵病”等三大弊病,主张创办“中国的”“省钱的”“平民的”幼儿园。纵观当今,现在这三种病却愈演愈烈。一个国家最核心的文化是文化软实力和文化自信。我们每个学前教育工作者都要传播文化。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登录
登录
其他账号登录:
留言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