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先德:一个幼教研究者眼中的世界之刚性需求古希腊有一位哲学家宣称:“人是没毛的两足动物。”另一位哲学家对此不屑,于是把一只拔光羽毛的鸡举过头顶对人们说道:“这就是某某所谓的人。” 也许这是人们编出的笑话。但细想,笑话中却蕴含着“人之为人”的本质。人与动物最大的区别,是思想,是精神需求,是人性,这些才是“人之为人”的本质。 但反观人类历史,个体因为种种原因出卖自己的人性,国家与国家之间的争端更是如此,那如何化解,让人类的世界更加美好呢?
康德说:“人只有通过教育才能成为人。”或许教育才是最好的方式。 国内著名教育家赵先德老师,9月18日,在深圳崇德动漫发起的“崇德动漫战略合作伙伴招募会”上,发表了题为《一个幼教研究者眼中的人类世界之需求》的主旨演讲,对教育和世界的需求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详细的阐述。 现将赵先德老师的演讲摘录如下。 赵先德老师在会议上发表演讲 这个世界的刚性需求是什么?阳光、空气、水、食物…… 除了物质的需求,基本的生命需求之外,还需要不需要精神的需求? 答案是:需要。 精神需求是一个“人成为人”的必须要素。但,现今社会,要想让“人成为人”成为一种常态,还需要很多艰苦的努力。 一、让“人成为人”的时代的真正到来,还需要我们共同的努力 方方日记,想必大家都不陌生,在我国疫情紧张期间,引起了巨大的风波。 现在,放眼世界各国的抗疫形势,中国的抗疫战争无疑取得了很好的成绩。此刻,再来看方方当时的观点和指责,我们或许就知道是非和对错。 但如果从另一方面来看,方方她们这一代人经历了历史上一些曲折的阶段,甚至人的尊严受到严重侵害的时期,特别是经历过那个物质贫乏挨饿的年代。 在那个年代,人的尊严受到了严峻的考验。 作为一个作家的方方的激烈言辞,出于提醒人们警惕因官僚主义导致此类的事情的发生。这种初衷应该是没有错误的。后来的事实证明,国家采取的政策是得人心的,也是及时的。 好像是方方写过一篇小说,在小说中描述了那个挨饿的年代,有人为了活命,而出卖自己的尊严和灵魂的故事。 抛却当时的历史背景,现今我们的社会中同样存在着很多类似的案例。一些人为了眼前的利益或物质,而放弃了自己的尊严,有些人甚至不惜伤害他人。 从宏观上来讲,放眼世界,国与国之间的战争与争端也是如此。 今天正好是9.18事变的89周年纪念日。89年前的9月18日,日本人蓄意制造争端,入侵我国东北。 用我们老百姓的话来形容,当时发动这场战争的那些日本人,就是“已经不是人了”。他们灭绝了人性,肆意践踏他人的尊严,残害他人的生命,这还是人吗? 二、战争让“人不是人”,而教育才能使“人成为人” 康德曾说:“人只有通过教育才能成为人”。 现在我们社会面临的比战争更严重的问题,就是我们的教育。因为很多人已经忽略了教育的目的。 今天在这里,我们可以扪心自问,大家有没有想过,教育的目的是什么? 1962年,震惊世界的古巴导弹危机爆发了,整个世界处在核战争的边缘。美国在土耳其布置了中程导弹,苏联就在古巴也秘密部署了中程导弹,这些导弹足可以让两个大国遭受毁灭性的灾难。 庆幸的是,在经过紧张的对峙之后,赫鲁晓夫和肯尼迪最后通过沟通化解了这一场人类可能的浩劫。 这样破坏世界、危害人们的事情,还会不会发生? 答案是:没有人肯定说不会! 特朗普上台之后,不是一直在说“美国优先”吗?一种国家意识,如果是这样的话,个体意识就会受到严重的影响。 为了财富,人类放弃理智的采取战争的手段。这就是人性的恶。 动物界中,为了生存,同类之间会出现互食,比如两只老虎,饥肠辘辘,面对少量食物的时候,为了争夺它,会互相的残杀,这就是我们从动物世界上看到的一些画面。 这就出现了一个答案:人之所以成为人,就是因为人是一个对自己的行为有着足够的克制力的动物。这个克制力的强度决定了人类的文明程度。我们身边类似的例子举不胜举。 上面我们讲了,有一些人为了战胜饥饿,在饥饿面前失去了尊严,同时,也有一些人作出了相反的选择。 在生存面前,尊严没了,人也就不是人了。 战争大多源于财富的不均衡,面对财富的不均衡,人类需要的是仁爱意识的增强,尊严的捍卫,才能使“人成为人”的时代快点到来。 这些,就需要我们教育工作者现在开始,从儿童7岁之前的性格养正教育里面的仁爱意识的渗透开始行动起来。 三、优秀的儒家文化助力“人成为人” 我在美国讲学的时候,有人跟我说,孔子离我们很远。我就给他讲了一个故事。 在中国的60年代,很多人挨饿,树皮都被人们剥下来充饥了。有一个小脚女人,发现一棵树上有三串桑叶,她想上去,但她的脚踩不稳。这时候来了一个脚大的女人,在小脚女人的帮助下爬上了树,摘下了桑叶。 当时,我问在场的美国大学生,你们觉得应该怎么分配这些桑叶? 有人说应该把桑叶给这个发现者,如果这个脚大的女人不出现,她也会去找自己的先生,最终还是会得到这些桑叶。 也有人说应该把桑叶给爬树的人,因为很危险。 实际发生的情况是,当上树的女人下来之后,发现桑叶都在自已的筐子里。 大脚女人知道,小脚女人的丈夫去修水库做义工了。一家五口人老弱病残,已经三天没有吃东西了。于是,她毫不犹豫的把大约五分之三的桑叶放进了小脚女人的筐里。就是这些桑叶救了小脚女人一家人的命。 在生存面前,他们彼此没有失去尊严。 这些大学生惊奇的问我,是真的吗?我告诉他们,这个小脚女人就是我的母亲,大脚的女人是我本村一个姓李家的二奶奶。 这就像911时的美国消防员一样,在生命面前,有些人冲上去,牺牲自己,拯救他人的生命。我母亲和二奶奶虽然不识字,但在这件事情上表现出来的就是,他们很有文化。 被文明教化的人才是有文化的标志。 她们虽然不识字,但被儒家文化熏染。她们知道自己需要的别人肯定也需要,自己会饿死别人也可能会饿死。这或许就有儒家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影响。 因为在很多的同类情况下,他们深知,为了一口吃的,很多人会争夺会失去理智。但他们没有。从他们的行为上就可以看到,儒家文化的优秀的部分,是通过一代又一代人的行为的传承下来的。 16世纪,利玛窦来中国传播天主教,结果发现,儒家文化对人类世界的和谐发展有很好的作用,就把论语翻译到欧洲去了。 儒家文化的很多思想,影响了欧洲的文艺启蒙运动及北美的独立运动,也影响了卢梭的人文思想。 我们做幼儿教育的,应该很熟悉蒙台梭利。蒙台梭利的教学法就受到了卢梭人文思想的影响,提倡“生而平等”,如果追根溯源的话,这个思想也是从儒家文化中来的。 “儿童性格涵养教学法”戏剧课程代表剧目之一——《子路染布》登上广东电视台2018年少儿春晚舞台 去年,孔子诞辰2570年。王岐山同志讲话,说:为人民服务,以人民为中心,其实就是从孟子讲的“民为贵,君为轻,社稷次之”而来,我们平时讲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很大程度上可溯源于儒家的“和而不同”与“美美与共”的思想。 儒家文化历经两千多年的时间,仍然渗透在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人,影响着我们的国家和这个世界。 但是,在工业文明的今天,如何将这些优秀的儒家文化发扬并传承,正是我们教育工作者的一份责任和担当。 四、专注让人成为想要成为的人 使人成为人,光有仁爱的情感是不够的,还要有创造财富的能力。 儿童性格涵养教学法特别注重的一个方面,就是培养孩子的专注力。专注力能让他们成为想要成为的人。 我们大家都知道钱伟长先生,我国著名的科学家、教育家。他当年考清华时,物理只考了5分,化学和数学一共考了20分。 同年9月18日,发生九一八事变,看到日本人的飞机肆意地轰炸中国的土地,钱伟长决定转学物理。最后成为中国近代“力学之父”、“应用学之父”。 为什么物理只考了5分的钱伟长能够成为伟大的物理科学家?原因就在于他专注的性格。 在日本有一个叫田中耕一的科学家,他是2002年诺贝尔化学奖的获得者。他大学考的是日本东北大学,这并不是日本的一个顶尖学校,而且还曾因为德语挂科而留级。 但是,就是这样的一个人到一个工厂的实验室工作后,一干就是十几年。在这期间,他在大分子的质谱分析中找到了一个世界性难题的答案。 当他获诺贝尔奖的时候,几乎所有的媒体并不知道这个人在哪儿。 当了解到别人对他获奖的看法(幸运)时, 田中耕一没有多言,依然潜心研究。 16年后,也就是2018年,他又拿出了一个令世人震惊的科研成果,那就是,通过分析几滴血液,就可以提前30年检测出患者是否患有阿尔兹海默症的征兆。 这就是专注的力量。 五、使“人成为人”的教育始于学前教育 乐学乐园门前的雕塑,孔子和皮休在自然状态下读书的场景,寄予了我们对这个世界美好的愿望:希望人类在自然的状态下幸福的、有尊严的生活,成为真正的“人”。 乐学乐园门前孔子和皮休雕塑 使人成为人的教育,不是从大学开始,中学开始,而是从学前教育开始。这个观点常常被人们忽略,就是我今天要讲它的必要性。 7岁之前是性格形成的关键期,这个时期,大脑快速发展,好的行为习惯的神经元就在这个时期搭建、巩固。 我们要想让孩子拥有仁爱意识、他人意识,有强大的专注力,就需要从学龄前阶段为其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儿童性格涵养教学法教师专用教案 只有这样,我们的下一代、下下代或许能改变这个世界的“疯狂”,让人们之间相互依存,和而不同。 孔子曰:“仁道不远,求仁不难,行之在我。” 我相信儿童性格涵养教学法,这套具有共同价值观的教学法,能够给孩子以仁爱的滋养,让我们未来的世界,更加和谐,更加美好。 这是我们崇德人的使命和理想。 (该文稿根据录音整理,未经本人审阅)
文章分类:
新闻动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