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办、国办发文之后,“儿童性格涵养教学法”再次受到主流媒体高度关注2017年1月25日晚,央视新闻播放了由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简称“两办国学传承18条”),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农历新年伊始,中国教育报2017年2月9日头版刊登了首席评论员钟焦平《传统文化自信要从孩子培育》一文,其对中国传统文化在幼儿教育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度剖析,并对儿童性格涵养教学法给予了高度肯定。 以下为文章主要内容: 传统文化自信要从孩子培育 文/钟焦平 首发/中国教育报 春节前发布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提出要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贯穿国民教育始终,并强调要“以幼儿、小学、中学教材为重点,构建中华文化课程和教材体系”。从幼儿抓起,可谓切中了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肯綮。 如何把意见落到实处,值得教育文化工作者深入研究。 接受优秀传统文化熏陶,幼儿时期是再好不过的时机了。然而至少在时下,孩子们津津乐道的动画片,大多还是外来的,阅读的童话和绘本,也是以翻译作品居多,甚至幼儿园的教育教学方法和内容,相当部分也是“泊来品”。如何在幼儿阶段让孩子更多更好地接触传统文化,是一个有待探索的大课题,能否有更大作为,关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能走多远。 疏离了优秀本土文化,教育很难获得持久的生命力。外来的优秀文化当然要吸收和借鉴,只要有利于儿童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尽可以“拿来”,但我们自身的优秀传统文化资源也应受到足够重视。目前国际上流行的幼儿教育模式,基本上都能在中国的幼儿教育机构中看得到,但中国几千年幼儿教育实践总结和积累的丰富经验,摸索出的许多幼儿成长和教育的规律,提出的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原则和方法,还有待在今天的教育实践中进行科学的创造性的转化和应用,这也正是文化传承发展的重要使命。 乐学乐园的孩子在表演《颜回吃粥》 令人欣喜的是,一些幼儿教育的有识之士正在为此付出努力并取得一定成就。比如在国家财政支持下,动画片导演和儿童教育研究者赵先德先生致力构建扎根中国文化土壤的学前教育体系,其主持完成的“儿童性格涵养教学法”研究,充分利用儒家文化的核心资源进行幼儿教育,已形成并出版了258万字的教师专用教案,在教育实践中得到了越来越多的认可,被专家学者称为儒学现代化应用的重要成就。但这仅仅是开始,未来只有更多人付出更多努力,才能让我们的下一代拥有深层而持久的真正文化自信。 “儿童性格涵养教学法”在北京通过教育学会相关专家委员会评审 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一代新人,吸收借鉴国外优秀文明成果,积极参与世界文化的对话交流,是为了建立更大更坚实的文化自信,而不是相反。如果孩子们在学习传统文化知识的同时,日常阅读和游戏,接触到的大多是西方的文化元素,甚至是西方宗教文化的背景和氛围,恐怕很难真正建立起对中国文化的那种发自内心深入骨髓的感情联系。然而今天打开电视屏幕和网络,会发现孩子们喜欢的儿童动画片,大多是日本美国等外来的作品,这是否给我们教育文化工作者一种紧迫感呢?其实过去我们有过像《大闹天宫》《三个和尚》《黑猫警长》等深受孩子喜爱的动画片,近年虽然也出现了像《孔子》《小小鲁班》这样弘扬中国文化传统的优秀动画片,但只有更多扶持和滋养,这样的好作品方能层出不穷。 大型动画《巧手鲁班》第一季剧照 《孔子》剧照:皮休学射 文化的最高形态是价值观。只有点滴的传统文化知识,没有和知识学习相联系的生活环境浸润,知识就无法达成文化应有的那种感染力,无法最终上升到价值观层面并内化于心。中国奶业的重量级人物邓九强先生说过:“如果现在中国的孩子们不喝国产奶粉,不看国产动画片,将来就会缺失掉民族自信心。”这句话从企业口中说出,对我们教育文化工作者,不啻为警醒和鞭策。 文章链接: http://paper.jyb.cn/zgjyb/html/2017-02/09/content_472116.htm?div=-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