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报:帮幼儿形成可以获得智慧的性格优先发展教育事业。推动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高度重视农村义务教育,办好学前教育、特殊教育和网络教育,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 ——习总书记
今天大会上,习大大提到的“文化自信要从娃娃抓起”是继今年年初两办印发的《关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工程的意见》后,中央又一次对关于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表态。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习大大说。
中华民族有着几千年的悠久历史和文化积淀,我们的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而一个国家文化的传承靠的是每一个致力于实现“中国梦”的人们,特别是代表着未来社会的少年儿童们。
今日的大会讲话中,在“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部分,还谈到了“优先发展教育事业”。习大大接着提到:“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必须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加快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而这其中,办好学前教育任重道远。
我们知道,在对一个孩子的教育过程中,学前教育更是重中之重。梁启超说:“人生百年,立于幼学。”学前教育决定了一个人的成长轨迹,而幼年时期养成的性格更是影响到其后来漫长的一生。
10月8日,《中国教育报》刊登了深圳乐学乐园儿童性格养正研究中心的研究成果《帮幼儿形成可以获得智慧的性格》一文,在学前教育领域获得广泛关注。
文章以生动、有趣的故事及案例道清说明幼儿时期教育的首要目标是“性格养正”,即涵养幼儿良好的性格。好的性格是获取人生智慧、构建人生大厦的柱梁。 在很多家长的心目中,“望子成龙”的教育心愿根深蒂固。家长希望孩子聪明、有智慧,希望孩子不要输在起跑线上。 这一切都没有错。以儒家文化为核心的“儿童性格养正教育体系”中对“仁爱意识”和“专注力”培养,是促进幼儿学习、开发智力的重要因素,同时也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好的融入到学前教育的落实。这是一套顺应时代及国情的学前教育体系,是学前教育领域全新的本土化教学研究成果。 感谢《中国教育报》的支持,希望儿童性格养正教学体系能被更多的中国幼儿使用,泽被四海、福荫后世。 《中国教育报》上刊登的《帮幼儿形成可以获得智慧的性格》 摘录全文如下: 帮幼儿形成可以获得智慧的性格 赵先德 马会兰 有一个古老的问题:“假如有一天你的房子被烧毁,你的财产被抢光,你还能剩下什么?”犹太母亲这样引导她的孩子:“不是金钱,也不是钻石,而是智慧。”历史上,犹太人不断遭受迫害,被迫流浪世界。他们深知金钱、钻石等身外之物随时都有可能失去,唯有智慧是任何人也带不走的。人只要活着,智慧就会永远跟着他。 即便我们不名一文,即便我们失去了记忆,人类的智慧依然可以部分地以习惯、性格(习惯是构成性格的主要成分)的方式保留在我们的身上。 父母的智慧读小学一年级的粥粥最近很不开心,因为她发现一贯聪慧的自己在课堂上竟然跟不上老师的进度。反观班里的其他小明友,老师的上一句话还没讲完,他们就可以快速地接上下一句,仿佛汉语拼音和十以内加减法对他们来说再容易不过!粥粥坦率地向妈妈倾诉自己的苦恼。妈妈和她一起调查并分析了原因。原来粥粥班上的很多同学在幼儿园时就已经提前学习了一年级的内容,而粥粥的幼儿园却侧重于培养小朋友良好的生活习惯和性格,没有提前教授一年级的学习内容。
妈妈告诉粥粥不用担心,暂时跟不上老师的进度并不是她的错。妈妈觉得粥粥目前缺少的只是一点新知识,这可以通过学习来快速获得,而她自幼养成的良好习惯和性格却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得到的,这才是更重要的特质。这些特质会引领粥粥更加乐观地、坚韧地迎接未来的各种挑战。
不得不说,粥粥妈妈是有大智慧的。对于0-6岁的孩子来说,最重要的是培养其良好的性格,而不是培养认知技能。有这么一个成长链条:积行成习,积习成性.积性成命。行为的多次重复会成为习惯,习惯形成性格,性格影响命运。有远见的父母会发现,原来子女多年后的命运取决于儿时父母是否给予了良好的行为引导,是否帮助他形成了可以获得智慧的性格。当幼儿处于蒙昧阶段时,如果没有对其进行性格养正教育,使之“陷入于恶习,耳所闻者非人之言,目所见者非人之事,日渐月渍于里巷村落之中,而有志者欲挽回于成人之后,非洗髓伐毛,必不能胜”。如果孩子长大成人后才想要纠偏性格,将会付出数倍努力,却事倍功半,甚至无功而返。
性格是构建人生大厦的柱梁,只有柱梁稳健,才有大厦的坚挺!培养幼儿良好的性格,是其今后适应生活变化、抵抗重大变故、保持心理平衡的关键。
仁爱是一种智慧有一个孩子,独自站在旷野中大声喊叫:“喂!喂!”引起了回声:“喂!喂!”他又喊:“你是谁?”回声答道:“你是谁?”他又尖声大叫:“你是笨蛋!”山上立刻传来“你是笨蛋”的回声。孩子十分愤怒,对着小山骂起来,小山仍旧毫不客气地回敬他。孩子气冲冲地回家告诉了母亲。母亲对他说:“你不妨试试恭恭敬敬地对它说话”孩子回到旷野中,大喊:“对不起,我错了!”回声也说:“对不起,我错了!” 孩子开心地说:“那我们做朋友吧!”回声也说:“那我们做朋友吧!” 人与自我、与他人、与大自然之间,都如这山谷的回音。当你进行了某种行为,必定会对自己、他人和自然产生某种影响。好的行为产生好的影响,坏的行为产生坏的影响。只有当一个人懂得善待自己、善待他人的时候,他的身心、人际关系才会和谐友好、充满温情,而这是他幸福的基本保证之一,是一种人生智慧。 “仁”是儒家学说的核心观念,从人从二,就表明了“仁”不是一个人的事情:每个人都处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仁爱”是处理社会关系的不二准则。尊重人类自然情感的发展规律,从爱自己、爱亲人开始,扩而充之,到爱他人、爱万物。仁爱意识的养成,有助于幼儿很好地处理与自我、与亲人、与朋友、与自然界的关系,将为他一生的发展莫定基础。仁爱应该是每个幼儿必修的智慧课程。 专注是一种智慧专注让人身心愉悦。
曾经有人向马祖禅师请教如何修行,马祖禅师答:“饥来吃饭,困来眠。”这个人很奇怪.其他人不都是这样做的吗,难道大家都在修行?马祖回答说:“不是的。有的人吃饭的时候想着睡觉,睡觉的时候想着吃饭。而我,吃饭就是吃饭,睡觉就是睡觉,所以不一样。”王阳明曾经依此典故写过一首诗:“饥来吃饭倦来眠,只此修行玄更玄。说与世人浑不信,却从身外觅神仙。”
简单来说,就是专注眼前的事情,不要胡思乱想。心理学家证明,如果一个人能够专注于某件事,身心就会处于和谐的安稳中,很容易引发一种超然舒缓的愉悦感。
21 世纪是信息爆炸的时代,寻找自己感兴趣的话题,并在较长时间内凝聚注意力关注这一话题,一次只将精力放在一个话题上,摒弃其他话题的诱惑,是一种需要培养的能力,也是一种修行。“目不能两视而明,耳不能两听而聪……故君子结于一也。”对于幼儿来说,能自觉地将自己的视觉、听觉、触觉等感官集中到某一事物上,达到认识事物的目的,这是一切学习的开始,是孩子应具备的最其本的克制冲动、自我约束的能力。
许多观察和实验都表明,幼儿智力的发展与他们的专注力水平有很大的关系。注意力集中、稳定的孩子,智力发展较好;而注意力不集中,不稳定的孩子,则智力发展较差:同时,幼儿专注力的发展不仅影响幼儿智力的发展,而且也影响幼儿对新知识的接受效果。
仁爱、专注智慧的获得,良好性格的培养,并非一朝一夕,它需要的是润物细无声的滋润,需要整个社会、家庭与幼儿园的互相配合。 |